阿若讓妻子試背柳條筐。
圖②:阿若用寬厚柳片制作柳條筐的骨架。
阿若在制作柳條筐。
阿若在檢查已編好的柳條筐。
墨竹工卡縣扎雪鄉(xiāng)格老窩村柳編制品樣品展示。
裝滿青稞等吉祥物的柳編制品。
阿若向記者介紹柳筐編織工序。
墨竹工卡縣扎雪鄉(xiāng)格老窩村婦女帶著用精致的柳編制品盛放的吉祥物,參加春耕春播儀式。
在墨竹工卡縣扎雪鄉(xiāng)格老窩村,記者走進阿若家的小院。院內,堆積的柳條旁是忙碌的阿若,他的手指在柳條間穿梭,一個個柳條筐子逐漸成形。
阿若說:“農閑時我們編織柳條制品,能增加收入。我也想把祖輩的手藝傳給年輕人?!?/p>
格老窩村的柳條編織技藝歷史悠久,是自治區(qū)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。村里人世代學習柳編技藝,像阿若這樣的編織戶現(xiàn)在有7戶,他們讓柳條成為有價值的商品,讓柳編技藝成為“指尖經濟”。
如今,阿若他們不斷創(chuàng)新產品樣式、提高質量,贏得市場認可。同時,在格老窩村柳編手工藝人的帶動示范下,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柳編的魅力與潛力,紛紛加入進來。隨著墨竹工卡縣文旅產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,柳編制品憑借其獨特工藝和地方特色,深受農牧民和游客喜愛,柳條編織這項古老的技藝也在傳承中煥發(fā)生機,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(yè)機會,讓閑置勞動力有了施展才能的平臺。
村民參與柳編,不僅增加收入,還提升了技能和專業(yè)素養(yǎng)。傳承柳編技藝為村民帶來致富新機遇,為鄉(xiāng)村振興帶來新發(fā)展。
編輯:吳明富
【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】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